2025年09月05日
微信

特稿 | 基督徒不能喝酒?这位牧师有不同意见!(一)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9月03日 18:26 |
播放

一瓶酒,两样见证

在华东的某一个城市,当地许多甚至是绝大多数基督徒中间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基督徒不能喝酒,至于牧师、传道人那就更不能喝酒了。在这个城市的教会文化中,喝酒被视作属灵的禁忌,是信仰虔诚的“试金石”。

这条规定到现在已经延续了至少几十年之久,早已经成为了当地教会的共识,可谓坚如磐石。但有一位牧师,却公然挑战这项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他不仅自己喝酒,而且还公开喝酒,甚至送给同工整箱啤酒作为礼物。这位看起来非常离经叛道的牧师就是陈牧师。

“真理是为了使人得自由,而不是要把人捆锁起来,”陈牧师说这话时,语气异常坚定。“当我们把人为的传统高举到超过圣经的高度的时候,我们就成了现代的法利赛人。”

为酒松绑,更是为基督徒松绑

在这个地方,基督徒不能喝酒可以说已经成为了默认的潜规则。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场合,基督徒都不能喝酒,包括婚宴、丧礼等场合都是如此。一般来说,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们在婚宴、丧礼等重要场合都是会提供烟酒的,但是如果换作基督徒,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即便是婚宴、丧礼这样的重要场合,如果主家信耶稣的话,那么筵席和仪式当中几乎一律不提供任何烟酒,而以饮料、糖果等取而代之。

“信徒都不能喝酒,更别说牧者了,”陈牧师坦言,“但我就是硬生生地把这样的规矩给改了。为什么要改?因为这样的规矩不对。”

怎么改?靠的不是强硬的态度,而是回归圣经的教导。“就是给大家讲道,把道讲好,让大家通过道看看圣经对酒的态度到底是什么,然后透过这个去讲基督徒对酒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陈牧师解释道,“这样的做法不但是为酒松绑,更是为基督徒松绑。”

圣经中的酒:祝福与警告并存

陈牧师认为,许多教会对酒的绝对禁止“明显违背了圣经”。

“确实越过了圣经,但是违背是违背,敢像你这么说的人可真没有几个,”笔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此,陈牧师以一个苦笑回应。

在陈牧师的解经体系中,圣经不是平面的一本书,而是一个立体的系统。“一处经文在圣经中的地位有多高,它强调的力度有多大,那就是一处经文应该有的地位。而不是说,对所有的圣经经文我们都一视同仁。”

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唱歌一样,调子有高有低,这样才能够共同组成一首悦耳的歌曲。圣经的内容有很多,很多东西都被圣经提到过,但是它们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内容整本圣经里就出现过一次,和出现过十次的经文能一样吗?和强调了一百次的内容能一样吗?很明显不一样,不可能一样。”

陈牧师指出,关于喝酒的问题,圣经对酒并没有一锤子打死,说“喝酒就是犯罪”。“关于喝酒圣经说的是什么?就是说喝酒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能醉酒,而不是说无论如何就是不能喝。然后圣经还说了什么?如果不喝酒的话那也很好。圣经还提到五谷新酒这还是上帝给人的祝福呢!”

他引用了箴言中的经文:“酒发红,在杯中闪烁,你不可观看,虽然下咽舒畅,终久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在陈牧师看来,这处经文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圣经对酒的态度是很平衡的———既认可其价值,但同时也警告其危险。

旧约与新约之间:解经的层次与“度数”

作为一位多年从事神学教育的牧师,陈牧师特别强调解经时需要注意新旧约的区别。

“解经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旧约需要服从新约,”他指出,“为什么我们说成功神学是异端?因为它的错误太明显了,它就是强调旧约。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它想要的、强调的东西新约里面根本就没有,只有旧约里面才有。”

然后,陈牧师从使徒行传15章的耶路撒冷会议开始分析。在这次会议中,众使徒共同定下了外邦信徒需要遵守的四条规矩:禁戒祭偶像的物、血、勒死的牲畜、奸淫。

“而且这里的调子还很高,‘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又是‘圣灵’,又是‘定意’,陈牧师说,“看这里的话,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里定下的四条规矩非常重要。可是到了哥林多前书里面,我们就会发现———保罗就给‘祭偶像之物’降调了。”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8章说:“论到祭偶像之物,我们晓得我们都有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在这里,“祭偶像之物”的重要性就没有之前那么高了,虽然还是不吃,但是明显没有之前那么强调和重视了。再到后面,保罗甚至认为,不管是什么食物,只要有信心那人们就可以吃,如果没有信心那就不要吃。

“圣经再往后面,干脆就没有任何人再提关于吃东西尤其是祭偶像之物的事情了,”陈牧师指出,“关于吃血的问题也没有了,类似的事情都没有了,就剩下一个奸淫,这个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起初耶路撒冷会议当中,使徒们定下了外邦信徒需要遵守的四条规矩:禁戒祭偶像的物、血、勒死的牲畜、奸淫。可是到了后面,几乎就只剩下了“奸淫”这一条规矩。而这一条规矩也一直延续到现在,直到现在教会里面也是明确禁止奸淫的。可是其他三条规矩,至少绝大多数教会都已经彻底不讲了。

这种“调子”的变化对今天的教会和基督徒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如果我们还按照使徒行传15章这样来持守的话,那就是我们的问题了,”陈牧师说,“有人可能会说,某某内容明明是写在圣经上的。我想说的是,写在圣经上的当然是不错,但是你也得会看度数或者说调子啊。圣经还写了上帝的子民不能吃猪肉呢,今天作为上帝的子民的我们不也吃猪肉吃得很开心嘛?就算有基督徒不吃猪肉,那基本上也不是因为圣经的缘故,而是他自己不喜欢吃猪肉。”

陈牧师说:“我是给教会看病的。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和圣经里所给的度不匹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亏损。不够不行,过了也不行,所以这才叫‘度’。比如说安息日,在旧约圣经中安息日是绝对的高度,那是无论如何都必须要遵守的,天塌了都得守着。但是到了新约,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息日的这个调子就降下来了很多。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了人而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地方传统:教会禁酒是历史渊源下的良善初衷

那么,这个地方的教会和基督徒为什么会对酒采取如此严格的态度?陈牧师从历史角度给出了解释。

“其实禁止喝酒并不是教会传统,而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传统,”他指出,“教会传统从来都没有禁酒,相反教会传统是酿酒的。全世界最好的红酒、最好的啤酒几乎都是修道院酿造的。”

陈牧师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有人拜访他的时候送了他一些修道院啤酒,对酒有很多研究的他表示:“这个啤酒基本上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那么,这个啤酒是谁来酿制的呢?是基督教的修道院。而这也正是“修道院啤酒”这个名字的由来。

与“修道院啤酒”不同,“修道院红酒”并不是一个有严格法律定义的类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修道院和修士们确实在欧洲葡萄酒的发展中扮演了奠基者和守护者的角色。早在中世纪的时候,本笃会(Benedictine)和西多会(Cistercian)的修道士们为了生产圣餐用酒和满足日常需求,开始大量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可以说,修士们是欧洲葡萄酒的奠基人。

那么陈牧师所在的这个地方的基督徒禁止喝酒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陈牧师认为这与当地历史上长期贫困有关。

“咱们这个地方以前太穷了,太困难了。困难到什么程度?婚丧嫁娶这几件人生大事都愁坏了,因为这些事情都要花很多钱,经济上太困难了———结婚结不起,死也死不起。但是偏偏中国人认为这些都是大事,因此就算再难也必须‘大操大办’。所以很多人家因为孩子结婚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老人去世的时候也一样,为了体面、风光地送走老人,儿孙往往要借贷才行。那个时候烟酒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都是稀罕玩意,平常是根本没有机会享受的。可是结婚的时候不一样,一定要置办烟酒。烟酒都是重头戏,要花很多钱,这个费用真得不得了,普通老百姓是真的负担不起。”

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王朝的末期,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活着”本身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了,偏偏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很多人还在拼了命地追求面子而不是里子。在这样的错误但却流行的观念的影响下,无数的人们在无尽的苦难中挣扎和呻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福音借着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手来到了中国,并且迅速让福音从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真实的中国人自己的福音。

在了解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以及带给人们多么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以后,当时的西方传教士决心移风易俗,改变中国人喜欢大操大办的错误传统。他们在基督徒群体和社会上提倡说:“我们都是信主的人,从现在开始咱们别再继续搞大操大办、讲面子的老一套了。从今以后咱们不用烟也不用酒,人死了以后也不用棺材。真正的孝敬是在生前尽孝,而不是在老人生前苛待、老人死了以后孝心来了。”

陈牧师解释道,“那个时候,置办一套棺材真得要花很多钱,所以才会有‘棺材本’这个说法。”

在当时的那种社会潮流下,不用烟酒、不置办棺材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父母去世了,连个棺材都不给置办,这就代表着不孝,”陈牧师说,“那个时代和现在不一样,‘不孝’这个罪名实在太大了,大到根本没有几个人能够承受。”

但当教会作出禁用烟酒这样的倡导和规定后,很多人的腰板就直起来了———他们大可以说:“不是我不想用,而是教会不允许用。”这样,许多贫困家庭因教会的这一倡导、规定而得到极大的释放,甚至有很多穷人因为这个原因而信了耶稣。

“我的父辈们、祖辈们那个年代的人,烟酒钱、棺材钱,这些钱是很大的一笔费用,可以说就是两座大山。教会提出的这样的规定可以说真的把他们释放了。当初那个时代,社会上那套封建价值观、愚蠢的孝道延伸出来的大操大办那一套,放在那个穷困的时代真得能够压死人,对人来说是很大的压迫,很多卖儿卖女的惨剧都真实地发生过。”陈牧师如此说。

时代变迁:从释放到捆绑的悲剧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当年教会为了释放人而提出的倡议和规定,如今却成为了捆绑人的枷锁。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棺材’早就已经不是问题了,”陈牧师说,“教会再这么搞,不让用烟、不让用酒就成了福音的拦阻了,这就不是孝或不孝的问题了。这事情严重了,这是拦阻耶稣的问题了。”

他分享了发生在当地的几个真实故事,说明这种过度禁止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一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公司的大老板。陈牧师曾经开过茶叶店,卖的茶叶品质很好。这个老板来陈牧师的茶叶店买过茶叶,因为他买茶叶买的挺多,这么一来二去关系就慢慢变熟了。熟悉了以后,有一次陈牧师就决定给他传福音。谁知道陈牧师一开口,他就说“你别再跟我提耶稣了,我叫耶稣伤着了”。

后来他就说他哥、他嫂子一家都是传道人,他们这个家庭不但信主,而且还是接待家庭,甚至还是传道人家庭。他侄女结婚的时候,他作为亲叔叔肯定是要参加的,他就带了公司的二十多个人去了,坐了整整三桌子人。但是去了以后,他发现桌子上只有可乐,“烟和酒是一点都没有”。

看到这样的场景,他直接就傻眼了———“这么一搞我根本就下不来台了”,他说我真是“交代不了———烟没有,酒没有,只有可乐和糖果”。因为他是公司的大领导,他带的这二十多个人大小也都是领导,侄女的婚宴就拿可乐和糖果招待他们?他说,“那个时候我是真难受,面子碎了一地,想找台阶都找不到”。

最后,他打电话给一个酒店,订了三桌菜,当然还有烟酒,然后就带着这二十多个人走了。

见到陈牧师,这个老板就开始诉苦,“信耶稣不要紧,信耶稣我也觉得挺好的,但是不能信到这种程度。你是基督徒,你自己不抽烟不喝酒,这个也不要紧,但是你不能让别人也不抽烟、不喝酒啊!”想到自己侄女的婚宴,这个老板就来气。

其实当地教会还有更加严重的现象———如果基督徒人家的筵席用了烟酒,教会就不给他们办仪式,无论是婚礼还是丧事都是如此。教会不给办的话,就只能自己办了。陈牧师说:“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你说丧事里面要有烟有酒,可是教会说不行,如果这样的话教会就不给办。这不就过了吗?到了这种程度,彻底上纲上线了。过了就已经有副作用了,已经成为了福音的拦阻了,真的有很多人因为这个不信主,让人不得益处。圣经并没有给烟酒这么高的度,让人往死里守、必须守。”在陈牧师看来,守的度太高了,那就应该要改。

其实不只是陈牧师一个人,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基督徒都知道在烟酒这个方面教会的做法太过了,可是为什么过了却还要持守呢?在陈牧师看来,这些问题可以总结成几个字———沉疴已久、积重难返。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 Douglas Lopez via unsplash.com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